会展•传媒区域经济中国智造品牌中国数字经济生态•环保匠心中国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公益•志愿者经济与法读书•文化广角镜艺苑人生特色小镇诚信中国商业电讯上市公司中国风县域经济营商•招商新农村科创中国名医堂基层党建廉政中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消费•时尚社会视点乡村振兴中国开发区部委直通车聚焦商协会宏观经济信息环球资讯投资要闻本委传真安全生产农业金融•理财政府法制企业传真传承城市•社区警界传真大美中国

为山河立传:黄昏时韶华依旧赋神州


转自公众号《欧亚地理札志》

那座山阅遍江河湖海 - 大写周韶华

即使他坐在那里,也像是一座山,令你不禁心生仰望。

周韶华!

终于写下这个名字,我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以30个寒暑追逐他的足迹,几乎贯穿了我整个新闻职业的一生。

真正见到他,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那个残冬——2020年1月11日:

——那天,距武汉1月23日封城,还只有12天的时间。

一直未敢轻易着笔,是担心我的笔力不足以概述他的伟岸。

将近百岁的人生,他当过小八路,投身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他当过记者,用一支笔记录描绘峥嵘岁月;

社会主义建设,他当过省文联主席,成为共和国一名中高级干部。

然而,他更喜欢纵情祖国的山水,携一块画板,书画心中的蓝图。

“北吴南周”,他是与吴冠中齐名的中国顶级绘画大师。

这位95岁的苍桑老人,见证了这个国家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波澜壮阔的一生,铸就了辉煌与不凡。

001 - 副本.jpg

▲周韶华与作者张欧亚,访谈于武汉因疫情封城前12天

2020年1月11日。

武昌,江畔,红巷。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像一座山,一尊佛。

他是一位经历过抗日的小八路,也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又是中国驰名的画家。

轻轻走近他,还是心有惶惑。

如果不是知道他的履历,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近百岁的老人。

握着他的手,感觉有力而温暖。

我试图翻开那本书,那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越过中国革命发祥地的武昌红巷,历史回望到黄海的滚滚波涛。

旁白:那天,一位文艺界厅级领导亲自开着车来到我的楼下,接上我时诚恳说:周韶华波澜壮阔的一生,伴随着中国近一个世纪风云变幻,我们应该为他做点什么。这位曾担任过湖北省文艺单位正厅级干部,对周韶华非常熟悉,受其影响颇深,也对他怀有深切的敬意。

其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正在我们的城市悄悄漫延扩展。

在武昌红巷的一个会所,我没想到,时年91岁的周韶华已等候在那里。这位驰名中国南北的画坛巨擘,弟子满门,采访他的文章更是满屏如潮。

第一次走近他,仍不免诚惶诚恐。其后,我用了三年时间,始敢写下周韶华这个名字。

001.jpg

▲《报春归》 纸本水墨  69cmx68cm 2010年

从烽火岁月走来成为记者和画师荣立一等功

八十年前抗日战争峰火连天的岁月,一个风高月黑之夜,12岁的少年周景治,悄悄驾着一只舢板,跨过石岛海湾逃离敌占区,投奔了共产党抗日队伍。

这是1941年发生在山东半岛一位少年自此走向革命队伍最初的启蒙。

也是在这一年的三月,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亲自点将,时任八路军129师副旅长的许世友奔赴山东前线,担任山东支队的司令。

12岁的周景治参加革命伊始就出身不凡,成为许世友将军部队的一员。

周景治就是以后成为中国著名画家的周韶华。

他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辉煌的传奇!

投身革命队伍,他当过儿童团长,当过八路军,当过解放军战士,当过记者,当过省文联主席;

在部队行军打仗,他跟随过赫赫有名的战将许世友、刘伯承、邓子恢、邓小平;

领兵打仗,他曾带领爆破队执行诱敌深入的任务,荣立一等功;

在战时中原大学学习,他的校长是范文澜;

走向终身的职业,“南周北吴”,作为画家,他与吴冠中齐名。

峥嵘岁月,关山飞度,这些丰富的营养加之天资聪颖,传奇的经历,艰难跋涉中注定他一生的辉煌。

1929年10月,也就是距今94年前,周韶华出生在山东石岛(现已改为荣成市,威海代管),地处黄海,正东与韩国首都首尔隔海相望。

当年他的父亲就是乘着渔船到仁川打工。周韶华的父亲在韩国杳无音信,从此再无联系,成为孤儿的他却划着舢板驶往与父辈相反的方向。

1941年,周韶华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团十三连的一名战士,这支部队就是以后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

1947年,周韶华荣立一等功。

1948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原野战军需要大量干部补充,从华东野战军抽出一万多名干部加入到中原部队。周韶华在华东野战军随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作为一名参谋随军启程南下。

从洛阳到宝丰,期间他聆听到刘伯承、邓子恢的报告,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随后,他被组织安排到汝州的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

中原大学在河南,校部在开封,新闻系在汝州,而当时的校长就是范文澜。

这期间,他本来立志想当一名范长江那样的记者。

这期间他兼学绘画,开启了他绘画的天赋。创作部队战士生活的连环画“买辣椒”投稿到《新华画报》,居然被选中。此后他又创作了《做军鞋》,又被发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

在这过程中,迎来了解放。

1949年,他随部队进入武汉,分配在长江日报,中南局宣传部出版科美术组。

当时的组长就是八路军时期著名的画家师群。他们从此结为一生的良师益友。

在这期间,他与陈荒煤、姚雪垠、李蕤、曾卓、徐迟、骆文、碧野、张振铎、关山月是同事,还有夏菊花、余笑予。

“文革”期间,周韶华受到冲击,先是被关在黄陂斗批改,以后又下放到郧阳地区,到了我所在的那座城市:湖北十堰。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周韶华开启了他人生第二个阶段的高光时刻。

旁白:人是有气场的。气场又具隐性能量,对其周围人产生影响。

学子们追求好的大学,就是不同优秀的个体相聚与碰撞产生互为影响更强大的气场。

周韶华的一生,都是与名帅名将名家名师名门为伴,所谓近朱者赤。他那优越的气场注定了与生的格局和非凡。这影响着他并他的时空伴随者……

003.jpg

▲《世界屋脊》之二  纸本水墨  68cmX68cm  2006年

周韶华的“三大战役”为祖国山河立传

1970年,周韶华下放到郧阳地区(现为湖北十堰市),也就是我所生长的城市。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韶华悄悄收好他珍藏多年的画板,开始谋划他的人生文化长征。

他暗暗立下目标,用三十年时间完成黄河、长江、大海“三大战役”,从而实现中国山水画的转型。

就在树下“野心”勃勃的目标时,1978年他奉命调回武汉,1979年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其时,他刚刚50岁。在那拨乱反正,万业复苏,老一辈革命家包括他的首长们纷纷恢复工作走上重要岗位的时代,作为一名经历战争烽火考验的干部,他本来可以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但他仍然坚持用行动兑现自己“三大战役”的梦想与誓言。

1980年开始,从“三江”源头探险、喜马拉雅山探险、帕米尔高原探险,几乎遍及祖国的大山大河,去追寻宇宙大生命。这相当于一次“文化长征”之旅。

周韶华说,我几次沿黄河上溯寻源,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一条大河的源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一向被以为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的“寻源”,其实是一次精神寻根之旅。

他的直接感受是博览天地大观,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大道与天地同和,这是构成其艺术生命的内在根源。

艺术大灵魂无不与我的“文化长征”紧密相联,也是我的实践观的最生动体现。他说。

仅1980到1984年,周韶华连续4年北上黄河。他天份好学,又经中原大学的系统学习,同时有师群的亲传,加之又与多名中国文化大师同事,还有思想的深邃,一个画家所有的理想与品质,他融于一身。

他的黄河源系列作品,特别是《黄河魂》,一经面世,就轰动中国书画界。

中国著名书画评论家康巴汉子撰文说:

周韶华作品对比强烈,大开大合,既吸收版画的概括,又利用西画的构成,形成构图的大格局、大张力,画面雄浑苍茫、壮美激荡,既有齐鲁文化的浩气,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突出了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面貌。时间上贯通古今,题材上联天接地的中国山水画,你会感到画作中汇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似千年涛浪由远及近扑面而来。

1983年,周韶华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与秦征、李可染、刘秉江等受邀访问日本。

新加坡前后三次为他举办画展。

1985年夏季,周韶华在完成以黄河为主题的“大河寻源”之后,又开始以荆楚文化为坐标,对长江文化进行考察,由此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认知。

他努力把艺术文化的内涵与生活积累统一起来,在意象世界中照亮存在的本来面貌,超越自我,打破国界,真正的回归艺术本体。

他把这称之为一次艺术生命之旅,而不是简单的“为祖国山河立传”。

长江万里行,周韶华到了千里冰川覆盖的长江源头,登上了喜马拉雅山海拔六千米的山脉。还去了昆仑山、天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和帕米尔高原。

他说,自己足迹所遍,就是通过精神感应、心灵体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观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从而立足“乾旋坤转”式的宇宙,感受充满勃勃生机的自然大象和天地大美,体验那风起云涌、大气盘旋的宇宙感与生命活力,领会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式的“含元抱真、返璞归真”属性的美。在精神内涵与文化品位上实现新的超越。

他坚定地说,惟有如此,始能与过往的一些消极遁世的山水画拉开距离!

人所不知的是,这些行程,他都是自费。而那时,他也没有多少积蓄,是一路作画给了他走遍长江源和西藏的“通行证”。

周韶华到拉萨那年,整个西藏自治区还没有一家宾馆,他是住在政府招待所。

他回忆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和一位秘书长,听说西藏来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找到房间对他说:哎呀,你来得正好。今年自治区政府成立20周年,我们到北京请那些老先生,他们都怕高原反应受不了。年轻的,又缺少名气和影响。内地要帮西藏建八大项目,其中就有个宾馆。请你帮我们为宾馆作几张大画吧。

那是1985年,还鲜有游人踏足西藏。

旁白:周韶华在十堰开启“三大战役”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

在我当了记者以后,担任过十堰市作协秘书长的高老师经常和我讲起周韶华的故事。他几次讲到,周韶华慈眉善目,他在黄河源的日子,经常被旅行者当成活佛,被要求给他们做藏式洗礼。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周韶华这个名字,并由此开启了对他三十年的职业追逐。

2020年夏,疫情爆发当年稍稍有所舒缓的短暂窗口期,已92岁高龄的周韶华,又带着关门弟子张军、李乃尉、魏金修,踏上十堰故土,在房县、神农架采风,潜心创作一个多月。

周韶华对下放过的土地怀有深深的眷恋。那些年,他走遍了鄂西北的山山水水。

接待过他的时任房县文旅局局长刘世宏说:周老于2020年夏天来到房县土城镇黄酒村,对基层干部和农民,他毫无一点架子,笑意盈盈!农民朋友们瞬间感觉到,这位大艺术家,给他们带来了青山巅峰松涛间的清风和舒畅!

004.jpg

▲《黄河魂》纸本水墨  80cmX94cm 1982年

“南周北吴”大海之子终成一代大师与吴冠中齐名

周韶华的三大战役,跨度将近三十年。

2007年,当时已经近80岁高龄的周韶华,发起了人生第三个战役的冲锋号。

大海是他的故乡,他也自称是大海之子。

1941年,他正是划着小舢板,跨过海峡的汹涌波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踏上漫漫革命的一生。

2007年,他返回家乡山东,在威海刘公岛进行封闭创作,全心投入“大海之子”系列。

这时他已是年近八十岁的老人,半个多世纪后重归故乡,把这次创作称为“浪漫之旅”。

周韶华说:“大海之子”在本质上作的实验,就是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包括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等与创作技巧、形式语音一起,作为艺术本体血肉相连的实验。其意蕴及形式感,可以说是我一生的体验。

谈及体会,他充满激情地说:活着要勇气,要有像大海一样的深情,大海一样的心胸,大海一样的勇敢。要像火一样燃烧的人格力量,去面对人生的挑战。至于个人的价值实现,关键要经得起人生的考验,还要看自己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什么。

“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大海之子’的创作灵魂。”

实际上,没有这三大战役,中国绘画界也有他的一席重要地位,这三大战役也只是为他个人声誉的锦上添花。

早在1962年,他的水墨画《暮上巴峡》,便震惊了中国画坛:

万里长江波涛汹涌,浩荡东去,两岸雄山险崖,壁立千仞,晚霞普照,染红山崖,洒金峡江,一艘轮船沐浴彩霞,迎着江风,劈波斩浪,溯流而上,给人以力量,催人以奋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联合早报》,就开始在报道中提出“南周北吴”之说。

吴,是指的中国画界大师吴冠中。周,当然说的就是周韶华。

005.jpg

▲在中国画坛进入承上启下,向何处走时刻,周吴双雄横空出世。

周韶华与吴冠中时势双娇,独立不羁、立排他议,被称中国画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东方艺术》载文说:

在中国艺术界,吴冠中与周韶华并称“北吴南周”。

吴冠中虽是江浙人,但却成了久居北方的艺术家,北京是他艺术生涯的基地。周韶华是山东人,出身贫寒,在海边长大,但却成了久居南方的艺术家。但就其二者的艺术风格而言,二者恰恰相反,应该说是“北周与南吴”。但不管南北之别,二者在艺术上的造诣早已穿越地域,而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2018年的8月5日,由贾廷峰、黄诚忠、刘光霞联合策划的“吴冠中与周韶华——艺术作品比较鉴赏暨新书发布会”就将这两位精神的挚友的作品进行并置齐观,再次走进推动中国现代水墨发展的两位老先生的作品。

黄诚忠是吴冠中先生和周韶华的研究者。他认为,虽然两位老先生在艺术的起点,创作风格以及对笔墨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在“中国画必须走革新之路,中国画必须转型,中国画必须走向世界”这个观点上却惊人的相似。

吴冠中和周韶华由此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

南北双雄惺惺相惜。

1984年,吴冠中给周韶华写信这样说到:

“探险者的脚印永远吸引着我,宁可粉身碎骨,走自己的路,绝不做人云亦云的绿叶,我仰视您这样的勇士(周韶华),祝您插红旗于雪峰”。

南周北吴,韶华飞渡冠中州!

黄诚忠评价说,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可回避的两座高峰,吴冠中和周韶华,不仅在艺术理论上不断的革新,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在大胆的进行创新。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因社会时代的重叠互有交叉,但因生存体验的差异又大相径庭。

虽然周韶华久居南方,但骨子里依然眷恋北国情怀,再加之从军的经历,更让他的作品以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非凡襟怀,去感知“天地之大美”。“欣赏其作品,如饮老酒,非得海碗尽干,方觉醇厚酣畅,热血沸腾。”

人们说吴冠中与周韶华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为“英雄”的孤独。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有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旁白:在专心本篇过程中,著名收藏家元小明专门发来几条私信嘱:

实际上周韶华在中国画坛、在北京有非常高的地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给他举办过很多次的展览。我收藏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专门给他举办的一个大展,那个邀请函我给李超去了。所以说周韶华在中国不仅是画坛,文坛上面是非常非常知名有影响。很多大家,包括但不限于吴冠中,比吴冠中更早的大师和前辈,与周韶华的联系都非常紧密。

另有好友,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早年在中宣部工作时,和中国著名诗人何其芳一个办公室。担任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郭运德,和周韶华也是忘年之交。

他这样评价周韶华:

周老一口乡音,为人谦和,精于写意,泼彩大胆,画风酣畅,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运德主席对本文提出建议说:刻画了一个国画大家多彩的人生,真实、鲜活且也生动,如再多些生活细节或许更加完美。

006.jpg

▲《矿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0年

山川何幸遇周公,从小八路到中国山水画的革新家

就在本文诚惶诚恐付梓即将点下发射键时,我忽然想到一个人:欧阳学忠,作家,笔名岳啸,曾担任地市合并前的郧阳地区文联主席。

就在今晚,我把以上内容试着发给他,欧阳学忠旋即回复说:我写过一篇散文《读周韶华》和两首小诗,发给你参考。

打开他发来的文件一看,我有些震撼。

1942年出生,年愈八旬的欧阳学忠这样写到周韶华:

学忠多年来,一个愿望在我心中时常萌动,这就是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画气势派创始人周韶华”的文章,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原因很简单,对周韶华尚未读懂。

我以为周韶华是一幅画,一幅恢宏的丹青长卷;周韶华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皇皇巨著。

读周韶华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

欧阳学忠以“岳啸”为笔名响彻华夏时,我还是一个在黑喑中摸索着彷徨前进的不谙世故莽撞的文学少年。

不曾想,虽有时代阻隔,但我们对周韶华的了解过程中的共同感受竟如此不谋而合。

也许,周韶华先生本人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或也没有机会看到以下写给他的诗。

欧阳学忠这样激情澎湃地赞周韶华:

做人做亊做文章皆树风范为万众楷模;

绘河绘江绘大海独创画派成一代宗师!

周韶华,从1970到1978,下放郧阳地区仅八年时间。只这八年,影响了一代十堰文人墨客。

而他更是不舍十堰情怀,从十堰走出、湖北迄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山水画家张军,就是周韶华培养的大弟子。

而在周韶华九十余年的人生长卷,也是影响着中国画坛几代人。

再次即将封笔时,我找到了吴冠中写给周韶华的一封亲笔信的手迹:

韶华同志:

我这次去了永乐宫、南阳、巫峡等地,经襄樊及宜昌时,切听说您到湖北东部地区抓全美展了,因此最后经武汉返京时便未去麻烦美协。

本想能有机会看看你在拷贝纸上作的原作,仅在电视里看过只是看看热闹。作品是灵魂,上次在京展出时,我又去了凉山,真遗憾。机会还是会有的,但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

探路者的脚印永远吸引着我,宁可粉身碎骨走自己的路,决不人云亦云。

缘此,我仰视您这样的勇士,祝您插红旗于雪峰。

今日(刘)依闻兄来信谈及您,都因您外出而未晤为憾!

握手

吴冠中(一九八四年)五月七日

007.jpg

008.jpg

▲吴冠中写信给周韶华的手迹

旁白:周韶华对十堰怀有深深的爱,以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几次到十堰采风,而十堰也把他当成家乡人。

他也把十堰当成故乡。

2020年1月3日,其弟子张军美术馆开馆,他再次亲赴十堰。这是三年疫情期间,周韶华第二次来到他衷爱的故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边疆,曾担任十堰市文旅局局长,与周韶华有过多次的交往。

他专文写下感受:

周韶华就是周韶华,当代中国真正的画坛巨擘;张欧亚就是张欧亚,斫轮高手笔力确实非等闲……这是我阅读欧亚兄写周老文章后旋即闪出的感受!

欧亚兄似画者用长卷,似咏者用长叹,似舞者用长练, 似笔者用长篇的驾驭力 ,以其独特的笔意和视角较全面展示了周老波澜壮阔,宏赡多彩的生活和艺术,使未知周老者可窥探,使知之者更全面,使研究者更豁然地认知周老,熟悉周老,热爱周老!

周老是一本诗书,华滋而浑厚,有质量耐咀嚼;周老是一艘巨轮,巍然而锐健,有张力富朝气;周老是一汪水 ,澄澈而纯粹,有意蕴去矫情;周老是一座山,坚韧而博大,有丰骨不媚俗。

周老有艺术家的名望,没有艺术家的架子;周老有艺术家的敏锐,没有艺术家的浮躁;周老有髦耋岁月,没有暮气沉沉的迟滞;周老有极高的学养,没有拒新守旧的心态……

与他在一起总能深深体会到长者的慈爱,师者的博大,学者的深厚,艺者的惟美!

不是尾声:愿得此生长报国,不负韶华不负卿

行文至此,深切感到,访谈周韶华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升华和又一次精神的洗礼。

7月21日,本文即将画上句号时,周韶华身边的工作人员吴老师,找到我作了一次深谈。

他转达周老的意见说,不要用“顶级”“大师”“辉煌”“天才”,这类修饰词。

周老的一生,实际更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在那特殊的年代,他经受的教育并不高,也不避讳自己经常会写错字的情况。

但周老勤于思考和学习。

他没有辜负所经历的时代。

吴老师给我讲了周韶华与名师们交往的几个小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拜访李苦禅时,他只带了几把武汉的洪山菜苔。那时,很多名满中外的大师们多赋闲在家,见周韶华来访,亲自带着他去故宫看书画文物,讲美术史。

他和傅抱石还是“酒友”。

傅抱石好酒,在业界是有名的。他作画之于酒的嗜爱甚于我们作文离不开烟,是要一边喝酒一边运笔的。

在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时,周总理特批了茅台给他。

1960年先生来汉,周韶华软磨硬泡找到后勤部门,为傅抱石申请到了每天半斤装的小瓶泸州大曲。怕中间被“打劫”,都是由后勤李处长亲自送到傅抱石手上。

傅抱石作画时,最忌有同行在边上看,但周韶华可以。

周韶华是中国画坛第一个尝试选用拷贝纸作画的。中国美术馆馆藏的《祈连山上雪横飞》,就是画在拷贝纸上。这也就是吴冠中写给周韶华信中说的“本想能有机会看看你在拷贝纸上作的原作,仅在电视里看过只是看看热闹。”

拷贝纸,是一种生产难度相当高的高级文化工业用纸,具很高的物理强度及透明度,表面细腻、平整、光滑、无泡泡沙,一般用于工业品包装。

这幅作品在北京展出期间,受到华君武,并香港画家刘国松、王季迁极力推崇。但却遭到浙江高阳籍著名女画家、美术评论家郁风的反对。她作为挚友推心置腹地劝周韶华:这看上去是好,但还是要适度,否则我担心离国画会越走越远。

在周韶华准备选择放弃拷贝纸时,刘国松关爱又遗憾地说:用拷贝纸才是周韶华,不用拷贝纸就是“投降”!

009.jpg

▲祁连山上雪横飞    纸本水墨    65cm×112cm    1983年

1980年代,周韶华的影响力已波及北京。那时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漫画家华君武等,凡来武汉,必要找到周韶华与之探讨、交流。

周韶华人生的第一次画展,就是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推动的。

1983年3月,华君武在武汉发现周韶华在拷贝纸上创作的作品,非常感怀,鼓励他加紧创作,到北京去办画展。中国美协书记处的领导也极力支持。

1983年7月28日,“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引起轰动。

北京几乎所有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纷纷报道,英文版《中国日报》整版宣传。

开国将军王震也专程赶来参观。

中国社科院文艺研究所所长杨炳,还亲自撰文观后感寄往湖北日报发表。

著名理论家、评论家邵大箴著文说:正是这些气势磅礴的黄河山水,把中国山水画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一下子使那些囿于重复传统和陶醉在个人情趣技巧中的山水画黯然失色。

在武汉展出时,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率常委和各部办领导参观,还专门听取周韶华汇报。

周韶华只提了一个要求:湖北还没有美术馆,希望能在美术院利用现有建筑改造成美术馆。

省委书记现场办公,当场批了二十万。要知道,那是40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万在当时是笔巨款。

2006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馆博物馆举办“荆楚狂歌——周韶华新作展”,作家莫言观展后称他是中国画坛的革新者,并在座谈会上作了《画坛革命者——关于周韶华先生的随笔》专题发言。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样的高龄,他还不断收获着各种荣誉。

2006年4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艺术家,中国港澳台高校也纷纷邀请他去讲学或作画展。

他的艺术征服了美国,也被俄罗斯推崇。

2002年10月,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跨过太平洋十二年后,他又翻越了欧亚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的高峰,走进另一个大国。

2014年9月2日—10月5日,他受邀在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馆举办“天人交响——周韶华作品展”。

艺术馆专门举行圆桌会议,莫斯科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阿列克谢-彼得罗夫致辞说:我代表我们6500个美术家组成的美术家协会,祝贺周韶华先生。我希望我们进一步加强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从互访发展到更高层面的合作。

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塔季雅娜-梅塔克萨发言说:今天这里有很多杰出的画家,我希望我们今天是一个非官方的发自内心的讨论。

普希金国家艺术馆的官方代表这样表达他对周韶华的敬意和钦佩:这次展览的气势很美丽,从中看到好多连绵不绝的山和水,好像是看到一个宇宙一样。我和周韶华先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很大的荣幸。我们欣赏周韶华先生的作品,好像在我们眼前呈现出另一个世界。

时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专程到场祝贺并致辞。

010.jpg

▲2014年9月2日,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画展开幕式上致词

2011年4月9日,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出《周韶华,浩气大美》专题片。

2014年,周韶华当选“2014中华文化人物”大奖。

他典型的山东大汉,评审主席团结合他身材魁梧这一特点评价说:他的画,他的境界,就像他的人,气势磅礴,放在哪都是威风凛凛。

有记者问他:有人说,周韶华的高度已不仅限在中国画坛,而已成为21世纪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启蒙者。你自己怎么看?

周韶华当即断然否决:“不敢承教”!

早在1985年1月31日,周韶华在香港中文大学以《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为题作演讲时,这样深情说到:

我常常听到人们议论说,谁是本世纪画坛的天才,谁是巨匠,谁又是大师云云。巨匠大师,是后人认可的,是由历史筛选出来的。因为后人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只有他们的创作和对美术史所做的贡献,经过几代人有口皆碑来认定。创造性是这些艺术家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是这些艺术家的灵魂。

周韶华这样自述:

我的秉性是豪放为上,崇尚浩然正气,追寻至大至刚之大美,但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偶尔也画些“抒情小曲”。艺术发展观坚持“兼容并包,开放自由”,把中外古今与各门姐妹艺术冶于一炉,整体上是表现一脉相承的中华大文化精神,虽不能以“大家”自诩,但要的是顶天立地的人格与骨气。

他说,正因为跋涉过泥泞,才知道岁月如金,意识到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如果没有早期的生命之旅,怎么能展示出现在的生命价值?生命之旅对我的改造,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山河无恙烟雨寻常,韶华飞渡付春秋。

忽然想起一段诗句:

你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你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全文完)

011.jpg

▲《天苍苍地茫茫》 纸本水墨 68cmx68cm 2000年

作者手记

本文敲出框架后,未敢示人。

初稿大约5000字不到。将之冷藏一个多月后,我回到家乡十堰。

那里也是周韶华热爱着的故土。

正在十堰休假的文艺评论家康巴汉子,陪着我去了秦岭余脉的郧西五龙河。

在竹林环绕溪谷边的木屋,把临时链接发给他,小心翼翼试探反应。

他一口气读完,用了句“如行云流水”,给予热切鼓励。

尽管有朋友间的客套与互诩那类,还是令我重拾信心。

为力求每一个细节及时间节点所涉人物的准确,对历史负责,我一边在手机上修改补充完善,一边交付朋友征求意见。

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在北京的洪洋,反复与我讨论;在恩施利川苏马荡避暑的熊振宇,几次打电话来谈及修改意见;蔡光源、黄斌、向德培、闫承敏等专为撰题;荣宝斋的鲁静等,也表示肯定以支持。

在朋友们的意见中,由最初的5000字,不断丰富成长到了现在的9699字规模。

我担心文稿过长影响阅读,边疆安慰说不用顾虑,懂得周老,想探究他、研究他、热爱他的人,可能还会感觉意犹未尽。

本文也是依靠各友并借助现代先进通讯技术在动态渐进中发生的物理增量,也是自己一次无意识中实现的写作的“创新”与尝试:譬如,在初稿完成“冷藏”月余后,几度收官又重新续笔;譬如,读友的即时阅后感;譬如,无中生有的“旁白”。

于是,就这样了。

本文由北京作家、《中国文化与产业》杂志执行总编杨府最终审定。

012.jpg

▲天涯万里远征人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文/张欧亚  编辑/洪洋 胡文江


【责任编辑:李文闻】

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书记走访日”架起党群“连心桥”

主动倾听职工所思所想,切实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回应职工关切,从思想根源上防控风险,促进队伍和谐稳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陕西周至县教育局:守正笃实聚力教学 力行致远提升质量

4月25日,2024年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及西安市媒体代表走进周至,切身体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周至样本”。近年来,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坚持“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凸显特色、创建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四个聚焦”为引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提升师资水平,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强基础、重保障、促改革、提质量,全县教育发展呈现基础更加扎实、改革不断深化、活力显著增强、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辽宁科技大学邀请法律专家讲“知识产权”

4月26日,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北京鞍山企业商会副会长金路循律师受邀为辽宁科技大学师生开展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内容是关于《从诉讼到商业战略谈知识产权“攻守道”》。

天津海滨人民医院:健康知识宣讲进校园

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意识,推进卫生健康知识在校园传播和普及

福建安溪县:用好“红色能量” 引聚“乡贤力量”

实施新乡贤“聚贤”“用贤”“敬贤”三大工程,有效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发挥乡贤作用,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安溪实践的强大合力。

宁德古田与漳州华安考察交流 共同谱写两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考察团表示,古田、华安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产业相近,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进共同提升,实现两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网福建营销服务中心电费发行提速获客户赞誉

加快构建现代电费结算体系,应用数智技术提升电费发行质效,在采集抄表、计费档案、算力提升、交易清分等方面攻坚提速,确保电费结算发行又快又准。

交通事故调解员尽心尽责 矛盾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尽心尽责调解该起交通事故的交通事故调解员陈祖洪表示感谢。

越过五光十色的现象世界,望向那亘古不变的本体

摄影是对真实映象瞬间的定格,使一瞬成为永恒。作者看似在写旅行,却借由旅行提出更本质的问题

福州市鼓楼区慈善总会携手福建省民政学校举办“慈爱春常在——绿色行动·爱心传递”活动

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传递爱心,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同时也让民政学校的学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慈善与公益的重要性。

吴以岭:中医理论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取得抗衰老研究重大突破

4月21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抗衰老临床专家、科研人员、学科带头人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围绕过早衰老及衰老引起的相关疾病,共同探讨中医药在抗衰老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安溪金谷:严防森林火灾 共建平安林区

泉州安溪县金谷镇人民政府在辖区开展“严防森林火灾,共建平安林区”主题春季森林防灭火宣传月活动,提高群众森林防灭火意识,切实做到防火于“未燃”,保障辖区山林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福安见义勇为事迹汇聚澎湃精神力量

为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凝聚社会正能量,4月9日,福建福安市公安局举行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颁发仪式。李润德、陈祖弟、赖三学、王志康4人获颁见义勇为确认证书。

黑龙江龙江县:“七进”宣教营造人人知诚信、讲诚信社会氛围

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警察故事∣屏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案审中队叶永挺的办案情结

面对“棘手案”,他毫不退却;遇到“硬骨头”,他迎难而上……他名叫叶永挺,福建宁德屏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案审中队中队长,二级警长。

鞍山师院举行招商局C Green公益助教计划捐赠仪式

4月19日,招商局C Green公益助教计划鞍山师范学院项目捐赠仪式暨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发仪式在辽宁鞍山师院国学中心兰芳书场举行。

百年口岸绥芬河:中俄中学生家庭互访活动结硕果

来自俄罗斯波格拉尼奇内区第一学校的12名师生与绥芬河市不同学校的10名学生和老师依依不舍地告别

石家庄长安区长丰街道:铸强战争之弓,推进国防动员

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国家安全知识,动员全民参与。

漳州南靖公安局:警企“零距离”“好雨”助发展

走访辖区民营企业盈磊工贸有限公司,就企业生产、安全防范工作等情况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交流

步履不歇 奋斗不止 | 航空工业昌飞干部孙珍在管理事业绽放芳华

步履不歇,奋斗不止。孙珍将持之以恒保持严谨细致、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做出自身贡献。

南希养发自主研发新品 让“养护生活”成为常态化

把头皮养护、头发养护、生发、白发转黑发、美容美体全身项目,结合到客群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让“养护生活”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